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《医学综合》考前知识
编辑: 来源: 日期:2020-05-25 浏览:123
静脉
静脉是从毛细血管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。毛细血管汇合成小静脉,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,逐渐汇合成中静脉、大静脉,最后注入心房。静脉与相应的动脉比较,管腔略粗,管壁较薄,数量较多, 并在管腔内具有半月形向心开放的静脉瓣,可防治血液逆流,主要存在于四肢,下肢又比上肢多。全身的静脉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。
一、上腔静脉、头臂静脉的组成和属支
体循环的静脉可分为.上-腔静脉系、下腔静脉 系和心静脉系。
(一).上腔静脉系
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,收集头颈部、上肢和胸部(心除外)的静脉血,最后通过上腔静脉注入右心房。
(二)上腔静脉
由左、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,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降,在入右心房之前有奇静脉注入。
(三) 头臂静脉
左、右各一,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。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。头臂静脉主要收集头颈部和上肢的静脉血。
二、上肢的浅静脉及其临床意义
上肢的静脉分深静脉和浅静脉。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,最后汇合成腋静脉。
上肢的浅静脉。
(一)头静脉
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,至前臂转至掌侧面,沿前臂和臂的桡侧上行,注入腋静脉。
(二) 贵要静脉
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,至前臂转至掌侧面,沿前臂和臂的尺侧上行,达臂中部出入肱静脉。
(三)肘正中静脉
位于肘窝部,是连接贵要静脉与头静脉的短干。临床上,常通过上肢浅静脉进行采血、输液和注入药物。
肘正中静脉在肘窝处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。
临床上,通常通过上肢的浅静脉进行采血、输液和注入药物。
三、下肢的浅静脉及其临床意义
下肢的静脉,也分深静脉和浅静脉。
下肢的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,最后汇入股静脉。股静脉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。
下肢的浅静脉
(一)大隐静脉
在足背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,经外踝前方,沿小腿和大腿的内侧面上行,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。内踝前方是经大隐静脉输血、补液的常用部位。
(二)小隐静脉
在足背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,经外踝后方,沿小腿后面上升,与胭窝处注入胭静脉。四、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属支
(一)肝门静脉的组成
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肝门静脉系,收集肝以外腹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。肝门静脉为- -粗而短的静脉干,长约7cm,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,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,沿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方上行至肝门,分为左、右两支入肝。在肝内反复分支,汇入肝血窦(肝内的毛细血网),因肝门静脉起始和终止两端均为毛细血管网,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又都没有静脉瓣,当肝门静脉血流受阻时,血液可发生逆流。
(二)肝门静脉的属支
肝门静脉的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、脾静脉、肠系膜下静脉、胃左静脉、胃右静脉、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等。多与同名动脉伴行。
1.肠系膜上静脉收集肠系膜上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,沿同名动脉上行,至胰头后方与脾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。
2.脾静脉在脾门附近由数条脾支汇合而成。行经胰的后面。
3.肠系膜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,至胰的后方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,也有注入上述二静脉的汇合处。
4.胃左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,胃左静脉的食管支在责门处与食管静脉吻合。
5.胃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,该静脉在活体.上比较明显,手术时可作为区别胃和十二指肠的分界标志。
6.胆囊静脉收纳胆囊的静脉血。
7.附脐静脉起自脐周(皮下)静脉网,沿肝圆韧带至肝,注入肝门静脉。
脉管系统组成
一、脉管系统的组成
脉管系统是分布于人体各部的一-套封闭的管道系统,包括心’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。心血管系统由心、动脉、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,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。淋巴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道、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。
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,最终汇人心血管系统。
二、心血管系统的组成
心血管系统由心、动脉、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。
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,分为左、右心房和左、右心室4个腔。动脉是从心室发出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。动脉从心室发出后,在行程中不断分支,越分越细,最后延续为毛细血管。静脉起自毛细血管,是引导血液回流至心房的血管。毛细血管是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,相互连接成毛细血管网,血液在此处与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。
血液由心室射出,经动脉、毛细血管和静脉又回到心房。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。根据血液循环的路径不同,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。
心
一、心腔的瓣膜
心似前后略扃倒置的圆锥体,有心底、心尖,前、下两个面和左、右、下3个缘和3条沟。
心底朝向右后上方,由左、右心房构成,并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。
心尖朝向左前下方,由左心室构成。体表位置在左侧第5肋间隙、左锁骨中线内侧1~2cm处。活体在此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。前面又称胸肋面或前壁,贴近胸骨体和肋软骨,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,小部分为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。下面或下壁又称膈面,贴于膈上,由左、右心室构成。右缘近似垂直,由右心房构成。左缘圆钝,大部分为左心室,小部分为左心耳。下缘近似水平较锐,大部分为右心室,小部分为心尖构成。
心的表面有3条沟:近心底处,有一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,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;在胸肋面和膈面上,各有一条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切迹的纵沟,分别称前室问沟和后室间沟,足左、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。上述3条浅沟中均有心的血管行经及脂肪组织填充。
二、心传导系统的组成
心传导系统,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,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,维持心的正常节律性搏动。心传导系包括窦房结、房室结、房室束及其分出的左、右脚和蒲肯野氏纤维网等。
(一)窦房结
是心的正常起搏点,位于.上腔静脉与右心耳结合处的心外膜深面。窦房结发出的二节律性冲动传至心房肌,使两心房同时收缩。
(二)房室结
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的心内膜深面,呈扁椭圆形。其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。
(三)房室束
距小腿关节(踝关节)
肌学背肌:斜方肌(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,耸肩作用);背阔肌(使肱骨内收,旋内和后伸一背手状);竖直肌
胸肌:胸大肌(使肱骨内收,旋内和前屈)膈肌(胸腹腔内,止于中心键,有三个裂孔,第12胸椎前有主动脉裂孔:主动脉和胸导管。第10胸椎有食管裂孔:食管和迷走神经。第8胸椎有腔静脉孔:下腔静脉。)肋间外肌、肋间内肌+膈肌-呼吸肌(平静)胸大肌、背阔肌——引体向上的肌
腹肌:腹直肌、腹外斜肌、腹内斜肌、腹横肌、腹直肌鞘(由腹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构成,在脐下4—5cm以下为弓状线。
咀嚼肌:咬肌、颞肌(闭口肌)、翼内肌、翼外肌(张口肌)。颊肌一表情肌
斜角肌:前、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,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。
上肢肌:三角肌(肩关节外展)、肱二头肌(肱肌一屈肘)、肱三头肌(伸肘)。
前臂旋前肌一一旋前圆肌,旋前方肌。前臂旋后肌一-旋后肌,肱二头肌
前臂肌:前群一--屈腕、屈肘、旋前后群一-伸腕、伸肘、旋后
下肢肌:臂大肌(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)、股四头肌(股直肌、股内侧肌、股外侧肌。髌韧带作用伸膝。)股二头肌(半腱肌、半膜肌,作用:屈膝关节和伸髋关节)、小腿三头肌(腓肠肌和比目鱼肌,二肌合一条
跟腱:踝关节趾屈、屈膝)
伸膝的关节肌--股四头肌屈膝的关节肌---缝匠肌、半腱、半膜肌
屈大腿的肌--小腿肌+屈膝关节的肌足外翻一-腓骨长肌、腓骨短
肌足内翻一--胫骨前、后肌
消化系统:消化管(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管为上消化道,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)和消化腺(口腔腺一-口腔腺,下颌下腺,舌下腺、肝、胰)组成,
口腔: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。
腭扁桃体: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。咽峡分界一腭舌弓,腭垂,舌根
舌:舌体、舌根、舌尖。
舌的黏膜:丝状乳头(最多)--感受触觉;菌状乳头、叶状乳头、轮廓乳头一-一含有味觉感受器(味蕾)
颏舌肌:两侧的颏舌肌同时收缩一-舌头前伸,一侧收缩一舌间伸向对侧一侧瘫痪一-偏向患侧
口腔腺(唾液腺):腮腺(腮腺管: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峡粘膜处)、下颌下腺(颌体的内面,腺管开口与舌下阜)、舌下腺(开口于舌下阜)
咽:.上起颅底,下至第6颈椎下缘水平。鼻咽不是消化通道,鼻咽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,口咽处有腭扁桃体,喉咽处有梨状隐窝。
食管:颈部、胸部、腹部。三个生理狭窄:咽与食管相续处,15cm;
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,25cm;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,40cm.
胃:上缘一-胃小弯(最低处称胃切迹):下缘一-胃大弯上口一贲门下口一一幽门